1
前兩天看到一個視頻,有位媽媽分享自己的育兒方法,她說自從孩子斷奶之後,就開始進行各種「延遲滿足」的訓練,目的是為了提高孩子的自控能力,培養耐心。
怎麼訓練呢?她講了個生活中的例子。
比如計划出門前,對兩歲的孩子說:「我們一會兒去找萌萌玩吧。」這一說,孩子高興地立刻跑到玄關,馬上就要出門。
而這位媽媽就故意拖延時間,對孩子說:
「等媽媽洗碗之後,我們再出去玩哦~」
「你想帶什麼玩具給萌萌呀?」
「我們一會穿什麼衣服去呢?」
「等一下是走路去還是坐車去呀?」
「要不要帶上水壺?」…
這麼多問題拋給孩子,而孩子呢,實際上根本沒有耐心聽媽媽的問題啊,在等待的時間裡,孩子滿腦子想的是立刻馬上出門去玩好吧。對於媽媽的拖延,一開始還嗯啊答應兩聲,但在感到自己的需求得不到滿足,還被無視之後,直接崩潰到坐在門口嚎啕大哭。
這位媽媽本以為,多練習幾次就能讓孩子變得越來越好,但實際效果卻差遠了。「延遲滿足」的方法,不僅沒讓孩子培養到耐心,反而磨掉了本來就不多的耐心,讓孩子變得更急躁了。
2
記得李玫瑾教授分享過有關「延遲滿足」的教育理念,內容大致是這樣的。
在孩子提出過分要求時,可以通過一些手段來進行刻意的延遲訓練。比如孩子要吃糖,大人可以給孩子一顆糖,同時說:「你可以選擇現在吃掉這塊糖,或者現在先不吃,等一會就有兩顆糖可以吃。」或者說:「你如果今天忍著不吃糖,明天就多給你兩顆」。
如果孩子的年齡和心智讓他聽懂了這個道理,有可能孩子願意嘗試等待,爭取多拿一顆糖,也有可能孩子忍一會沒耐心了,就把那一顆糖吃了,可能還跟你再要一顆~
不過通過這種方法,慢慢地延遲滿足孩子的需求,也許可以鍛煉孩子的自制力和忍耐力。對於已經聽得懂遊戲規則的孩子來說,這個方法或許是個有效的方法。也有一項實驗證明,學會延遲滿足的孩子在成人之後,更有自制力和耐心,做事更有機會取得成功。
但是有些人卻沒有完全理解這一理念,它是有個重要前提的,就是孩子首先要先聽得懂這個道理,明白遊戲規則才行。
對於三歲以內的孩子,基本是聽不明白這個邏輯順序的,而且即使是聽懂了,3歲以下孩子的心智也達不到這個要求。刻意的訓練,不僅達不到目的,反而會產生反效果。就像上面被媽媽訓練的2歲孩子一樣,等不到最後崩潰大哭,還可能對媽媽失去信任。
3
我家有個急脾氣的孩子,兒子從一生下來就很明確地給我展示了他的急脾氣。
一歲之前,想要的東西沒及時給過去,要麼哭要麼就算給了也直接扔掉。兩歲左右,看個動畫片,找不到他想要的那一集都能急的大哭,找到了立刻滿足的嘿嘿笑,臉上還掛著眼淚。
出門玩那更是一刻都等不了,那時候自己根本連鞋子都穿不好,但是急得呀~用力把腳丫子伸進鞋子里,穿的歪歪斜斜的就要去開門!
玩積木壘到一半,倒了,氣的直接破罐破摔全弄倒。(好像孩兒他爸並沒有這麼急躁啊,可能受了我一點點影響吧…)
不過呢,我始終沒有刻意訓練孩子,每一次都盡量及時的滿足他。因為我最了解兒子的脾氣,如果刻意拖延、不及時滿足,會加劇他的急躁,而且會讓他越來越崩潰。
那一陣我嘗試著多陪陪孩子,然後從玩遊戲的過程中試著間接的引導。比如,兒子對搭積木很感興趣,我就跟兒子玩他喜歡的遊戲,不過我會先看著兒子搭,在快要「危險」的時候,我再伸出援手。然後積木到差不多第二、三次要倒的時候,我會提醒一下:
「再放一個就會倒了喲~ 」
結果放了一個之後真的倒了,但兒子沒生氣。
我接著說:「倒了沒關係,我們一起再來一遍~」
讓我驚訝的是,之前還那麼急躁的孩子居然很願意再跟我一起重新搭一遍。看來這種提前預警和安慰還是挺有效的~ 給了孩子一個心理緩衝的時間。
這裡還有小技巧:過程中需要發揮一下資深老母的戲精天賦,誇張的鼓勵和讚美孩子!(不過我真的是由衷的喲)
「哇~兒子太棒了!我們又搭了一個高高的喲!」
「一會推倒了我們還可以搭一個長方形的房子,圓形的圍欄…」
本來積木一倒孩子就挺崩潰的,但是在這樣一個互動過程中,兒子明白了積木倒了可以重新再搭,只要耐心地一個個搭起來,可以有各種各樣的造型出來。之後他就不再糾結於倒塌那一瞬間的挫敗感里,反而對「重新搭一個不一樣的」產生了更大的興趣。
從容易崩潰、沒有耐心玩,到不怕失敗、願意繼續挑戰,孩子慢慢地改變了。在這個過程里,我能感覺到孩子不僅有了耐心,更有了一丟丟抗挫折能力。
這是不是比刻意的延遲滿足更溫和有效呢?
4
培養耐心,其實可以有很多種方法。像「延遲滿足」的訓練,只要用得好,相信也是會有效果的。我們可以根據孩子所處的階段、年齡、情境來選擇怎樣去引導。
3歲之前,我個人是不建議用「延遲滿足」的方式去訓練孩子的。就像李玫瑾教授說的,3歲之前的孩子盡量情感撫養,給足孩子安全感,對於4歲以上的孩子,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延遲滿足」的訓練。
另外有一點比較容易被爸爸媽媽忽視:「延遲滿足」的關鍵不是「延遲」,而是「滿足」。
做這個訓練,目的是培養孩子的耐心。那孩子為什麼會產生耐心呢?前提是孩子相信你會遲早會滿足他,相信你才會願意等待,才會產生「耐心」。
如果不相信你,根本不會等你,直接大哭了對吧?
所以在這個「延遲滿足」的概念裡面,最重要的就是要建立父母跟孩子之間的信任。
至於怎樣建立信任呢,其實很簡單。無非是日常中多陪陪孩子;答應孩子的事情,盡全力做到;孩子的正常需求,即刻滿足,這樣孩子自然就會信任你啦。
5
我雖然沒有刻意進行「延遲滿足」訓練,但能感覺到孩子每半年都有不同的變化。去年玩遊戲還經常崩潰,但自從我通過遊戲引導之後,再也沒有因為玩不好崩潰過了。
再說到外出,以前一分鐘都等不了,恨不得馬上穿鞋走人。現在我告訴他,等媽媽穿好衣服我們一起出門(並不是故意的,有時候臨時出門是真的還沒準備好),他會願意等我火速的穿好衣服再出門,有時候還會過來給我挑衣服呢。
這對一個原本急躁的孩子來說,應該算是相當大的進步了,我已經很滿意啦~
最後再啰嗦一下吧~希望父母們不要急著給孩子培養各種「美德」,尊重孩子的天性,相信孩子可以,相信一切好的東西都會在一種良好的親子關係和健康的家庭環境中,慢慢滋生。
(你笑起來真好看~)
用對了方法,急脾氣的孩子也會變得有耐心
1
前兩天看到一個視頻,有位媽媽分享自己的育兒方法,她說自從孩子斷奶之後,就開始進行各種「延遲滿足」的訓練,目的是為了提高孩子的自控能力,培養耐心。
怎麼訓練呢?她講了個生活中的例子。
比如計划出門前,對兩歲的孩子說:「我們一會兒去找萌萌玩吧。」這一說,孩子高興地立刻跑到玄關,馬上就要出門。
而這位媽媽就故意拖延時間,對孩子說:
「等媽媽洗碗之後,我們再出去玩哦~」
「你想帶什麼玩具給萌萌呀?」
「我們一會穿什麼衣服去呢?」
「等一下是走路去還是坐車去呀?」
「要不要帶上水壺?」…
這麼多問題拋給孩子,而孩子呢,實際上根本沒有耐心聽媽媽的問題啊,在等待的時間裡,孩子滿腦子想的是立刻馬上出門去玩好吧。對於媽媽的拖延,一開始還嗯啊答應兩聲,但在感到自己的需求得不到滿足,還被無視之後,直接崩潰到坐在門口嚎啕大哭。
這位媽媽本以為,多練習幾次就能讓孩子變得越來越好,但實際效果卻差遠了。「延遲滿足」的方法,不僅沒讓孩子培養到耐心,反而磨掉了本來就不多的耐心,讓孩子變得更急躁了。
2
記得李玫瑾教授分享過有關「延遲滿足」的教育理念,內容大致是這樣的。
在孩子提出過分要求時,可以通過一些手段來進行刻意的延遲訓練。比如孩子要吃糖,大人可以給孩子一顆糖,同時說:「你可以選擇現在吃掉這塊糖,或者現在先不吃,等一會就有兩顆糖可以吃。」或者說:「你如果今天忍著不吃糖,明天就多給你兩顆」。
如果孩子的年齡和心智讓他聽懂了這個道理,有可能孩子願意嘗試等待,爭取多拿一顆糖,也有可能孩子忍一會沒耐心了,就把那一顆糖吃了,可能還跟你再要一顆~
不過通過這種方法,慢慢地延遲滿足孩子的需求,也許可以鍛煉孩子的自制力和忍耐力。對於已經聽得懂遊戲規則的孩子來說,這個方法或許是個有效的方法。也有一項實驗證明,學會延遲滿足的孩子在成人之後,更有自制力和耐心,做事更有機會取得成功。
但是有些人卻沒有完全理解這一理念,它是有個重要前提的,就是孩子首先要先聽得懂這個道理,明白遊戲規則才行。
對於三歲以內的孩子,基本是聽不明白這個邏輯順序的,而且即使是聽懂了,3歲以下孩子的心智也達不到這個要求。刻意的訓練,不僅達不到目的,反而會產生反效果。就像上面被媽媽訓練的2歲孩子一樣,等不到最後崩潰大哭,還可能對媽媽失去信任。
3
我家有個急脾氣的孩子,兒子從一生下來就很明確地給我展示了他的急脾氣。
一歲之前,想要的東西沒及時給過去,要麼哭要麼就算給了也直接扔掉。兩歲左右,看個動畫片,找不到他想要的那一集都能急的大哭,找到了立刻滿足的嘿嘿笑,臉上還掛著眼淚。
出門玩那更是一刻都等不了,那時候自己根本連鞋子都穿不好,但是急得呀~用力把腳丫子伸進鞋子里,穿的歪歪斜斜的就要去開門!
玩積木壘到一半,倒了,氣的直接破罐破摔全弄倒。(好像孩兒他爸並沒有這麼急躁啊,可能受了我一點點影響吧…)
不過呢,我始終沒有刻意訓練孩子,每一次都盡量及時的滿足他。因為我最了解兒子的脾氣,如果刻意拖延、不及時滿足,會加劇他的急躁,而且會讓他越來越崩潰。
那一陣我嘗試著多陪陪孩子,然後從玩遊戲的過程中試著間接的引導。比如,兒子對搭積木很感興趣,我就跟兒子玩他喜歡的遊戲,不過我會先看著兒子搭,在快要「危險」的時候,我再伸出援手。然後積木到差不多第二、三次要倒的時候,我會提醒一下:
「再放一個就會倒了喲~ 」
結果放了一個之後真的倒了,但兒子沒生氣。
我接著說:「倒了沒關係,我們一起再來一遍~」
讓我驚訝的是,之前還那麼急躁的孩子居然很願意再跟我一起重新搭一遍。看來這種提前預警和安慰還是挺有效的~ 給了孩子一個心理緩衝的時間。
這裡還有小技巧:過程中需要發揮一下資深老母的戲精天賦,誇張的鼓勵和讚美孩子!(不過我真的是由衷的喲)
「哇~兒子太棒了!我們又搭了一個高高的喲!」
「一會推倒了我們還可以搭一個長方形的房子,圓形的圍欄…」
本來積木一倒孩子就挺崩潰的,但是在這樣一個互動過程中,兒子明白了積木倒了可以重新再搭,只要耐心地一個個搭起來,可以有各種各樣的造型出來。之後他就不再糾結於倒塌那一瞬間的挫敗感里,反而對「重新搭一個不一樣的」產生了更大的興趣。
從容易崩潰、沒有耐心玩,到不怕失敗、願意繼續挑戰,孩子慢慢地改變了。在這個過程里,我能感覺到孩子不僅有了耐心,更有了一丟丟抗挫折能力。
這是不是比刻意的延遲滿足更溫和有效呢?
4
培養耐心,其實可以有很多種方法。像「延遲滿足」的訓練,只要用得好,相信也是會有效果的。我們可以根據孩子所處的階段、年齡、情境來選擇怎樣去引導。
3歲之前,我個人是不建議用「延遲滿足」的方式去訓練孩子的。就像李玫瑾教授說的,3歲之前的孩子盡量情感撫養,給足孩子安全感,對於4歲以上的孩子,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延遲滿足」的訓練。
另外有一點比較容易被爸爸媽媽忽視:「延遲滿足」的關鍵不是「延遲」,而是「滿足」。
做這個訓練,目的是培養孩子的耐心。那孩子為什麼會產生耐心呢?前提是孩子相信你會遲早會滿足他,相信你才會願意等待,才會產生「耐心」。
如果不相信你,根本不會等你,直接大哭了對吧?
所以在這個「延遲滿足」的概念裡面,最重要的就是要建立父母跟孩子之間的信任。
至於怎樣建立信任呢,其實很簡單。無非是日常中多陪陪孩子;答應孩子的事情,盡全力做到;孩子的正常需求,即刻滿足,這樣孩子自然就會信任你啦。
5
我雖然沒有刻意進行「延遲滿足」訓練,但能感覺到孩子每半年都有不同的變化。去年玩遊戲還經常崩潰,但自從我通過遊戲引導之後,再也沒有因為玩不好崩潰過了。
再說到外出,以前一分鐘都等不了,恨不得馬上穿鞋走人。現在我告訴他,等媽媽穿好衣服我們一起出門(並不是故意的,有時候臨時出門是真的還沒準備好),他會願意等我火速的穿好衣服再出門,有時候還會過來給我挑衣服呢。
這對一個原本急躁的孩子來說,應該算是相當大的進步了,我已經很滿意啦~
最後再啰嗦一下吧~希望父母們不要急著給孩子培養各種「美德」,尊重孩子的天性,相信孩子可以,相信一切好的東西都會在一種良好的親子關係和健康的家庭環境中,慢慢滋生。
(你笑起來真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