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佳妤媽媽
時常聽到各種各樣的家長在埋怨自己的孩子,比如:「為什麼我的孩子總是不聽話」「我女兒要是文靜一點就可以了」「孩子為什麼這麼鬧騰」這樣的話幾乎總是聽到,隔一段時間就有家長就會反映。總在擔心自己的孩子性格不好,不僅會影響孩子將來的成長和發展的過程,也會很大程度上影響孩子的人際關係。
事實上,孩子性格的成因很大程度上和父母的教育脫不了關係。大部分家長都在有意識的塑造自己孩子的性格,但是往往是找不到合適的辦法。因為他們發現了孩子性格中的消極面,但是無法幫助孩子改正,時常感到頭疼。
而「角色效應」就是一個塑造孩好性格的絕佳辦法,父母可以嘗試著使用社會角色來全面促進孩子性格健康發展。
孩子性格存在的特點1.具有多樣性
孩子的性格往往不是單一的一面,而是具有多個層面,有重要的有次要的,有積極的有消極的,簡單來說每個人的性格都是一個相對複雜的系統。
家長要試著寬容的接納孩子的性格,不要只想著讓孩子發揮積極的一面。積極和消極都是包含在內的,這兩個方面相輔相成才能更好的讓孩子進入自己的身份和角色。這個時候最重要的就是家長的教育措施和方法。
2.具有差異性
差異說的是孩子們個性之間存在相應的差異,每個孩子性格特點都不一樣,但這並不代表要讓每個孩子的性格都相同,這是沒有可能的。好的方面要學習,不好的方面也存在,但是要改進而不是完全不認可孩子的不好。
父母最重要的就是選擇適合孩子性格的教育,所以說因材施教也很重要。把孩子性格中積極的一面發揚光大,不斷的改進消極的一面,讓孩子的性格正常發展,才有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
3.具有可塑性
孩子在童年這個階段,這個時候孩子的性格是完全具有可塑性的,但是因為隨著孩子 年齡的不斷增長,孩子所處的社會生活環境都會影響孩子的性格形成,也會讓孩子的性格發生改變,這就充分的證明了孩子的性格在這一階段是具有可塑性的
雖然孩子在這一階段的塑造稍有不慎就會出問題,但是如果孩子性格中消極面對孩子有相當不利的影響,可以選擇讓孩子通過學習去下意識的完善自己的性格,改變自己的消極的性格從而讓自己不會因為消極的性格做出一些錯誤的事情。到底什麼是角色效應?「角色效應」具體指的是人們在現實的生活中,扮演不同的社會角色去參與感受,因為社會角色的轉變給自己的心理和性格上帶來的差異和變化。
孩子的社會角色是如何形成的?孩子的社會角色形成在最初的時候是一家人或者是父母的期待為基礎,但是如果孩子對這樣的角色期待有相當大的差異就會導致孩子的性格造成缺失,最終對孩子的性格產生不利的影響。父母要讓孩子的個性和承擔的角色進行進行互相補充。或者是通過角色來增強,才能讓孩子的到更好的成長和發展。
形成過程:
1.父母的期待
父母總是願意用過去的經歷和經驗來要求自己的孩子,參照著現在的社會狀況。
對孩子的社會角色有相當大的期待。這個時候孩子就只能跟著家長的期待走,但是事實往往會出現差異。例如:父母認為一個孩子的好壞,就直接用孩子的學習成績好壞來判定,其他的方面就是可以忽略的因素,導致現在很多孩子的學習生活的重點全部都只在於成績和文化課的選擇,已經不再追求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了,所以孩子在性格方面有一種「頭重腳輕」的感覺,通俗的來說,就是孩子只知道學習,在其他方面幾乎是一無所獲。
2.給孩子塑造正確的社會角色認知的機會
像有的家庭成員的社會地位是相當的高,所以因為優越的生活環境讓家長忽略了對孩子角色概念的認知教育,很容易造成孩子認為自己的社會角色是跟長輩在一個級別,不斷地放大長輩的社會地位和角色,從而從小就養成了驕傲自大的性格,以為全世界都得圍著他轉。
等孩子長大以後真正融入社會的時候,孩子對自己的社會角色有了真正的認知的時候,孩子這個時候一時半會兒 是無法轉變自己的社會角色認知感的。
對孩子的不利影響還是相當的大,所以父母應該在孩子小時候就注意注意牌養孩子的社會認識的機會。
父母如何依據「角色效應」來改正孩子性格中的缺陷?1.學著提升孩子對各類的角色認知
想讓孩子通過「角色效應」對社會角色有更深刻的認知。最首先的就應該讓孩子對各種各樣的社會角色有一定的認識,只有孩子通過老姐才能更好的做好角色帶入,融入社會角色。最終真正成為角色。在日常的生活中,做父母的就要及時的引導孩子學會觀察、發現身邊的各種社會角色承擔的社會責任與行為。比如:父母要教會孩子認識圖書館的職責,那麼要首先明白圖書管理員的職責就是整理圖書,更加需要耐心和細心;而老師的職責就是把知識傳授給自己的學生,還要管理同學,需要付出相當大的心血
小孩子在進行了,解社會各類的角色行為與職責之後,孩子就會把這樣的行為與職責概念投入到自己的社會角色中,讓孩子認識到孩子在社會角色中扮演的角色和其具備的積極的表現效果,這樣的做法對孩子有當大的影響。
家長多帶孩子參加社會生活,以便增加孩子的社會的社會體驗感,從而提升孩子對社會各界的角色認知。
2.引導孩子明確自己承擔的相應的社會責任感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時刻的注意引導自己的孩子,明確各自承擔的社會責任感和所要承擔的義務,讓孩子在潛移默化的生活中和獲得社會角色認知以及學會正是自己平日里承擔的社會角色。例如:在坐公交車的時候,應該讓孩子了解自己的現在就變成乘客,要承擔一個乘客應該承擔的義務和責任,愛心座位就是給有需要的人的專屬座位;在電影院,就應該不打擾他人,要拍攝照片也不能不考慮他人的感受;在學校的時候,就要承擔一個學生的角色,尊師重道好好學習。
孩子不斷的通過承擔社會角色,而明白其中的相關責任,明白自己的所做行為全部是要負責任的,我們要對自己的所有的行為負責。這就是說的孩子為什麼要學會自我約束、自我管理,這也是改變孩子的不正確的一種方式。
3.可以通過社會角色的認知引導孩子改變自己性格的不足
家長在和自己中和交往的時候,可以仔細觀察從而分析找出孩子性格中的不足。找到相應的社會角色,讓孩子進行扮演這樣的社會角色從而進行相應的彌補,讓孩子對社會有更好的體驗感。
之前我聽過這麼一個故事,朋友家的小孩子,在學校總是畏畏縮縮的膽小怕事,拒絕與他人相處和溝通。朋友就覺得這樣不行,就給孩子報了一個合唱團的,讓孩子去參加合唱團,是因為孩子在學校曾經學過一段時間的唱歌,因此孩子學得較快也懂得基本技巧。老師也喜歡孩子,看孩子表現也不錯就讓孩子成為隊長,還讓孩子幫助其他的小朋友唱歌。
孩子開始的時候也比較害怕,心裡也忐忑,但是由於老師賦予給孩子的身份,在責任感的驅使和自己要強心理的督促中,孩子漸漸的開始唱著和其他小朋友溝通,指出孩子們唱歌中正確的或者不正確的地方,為的是大家一起進步唱的更好,孩子因為是隊長的原因,更加積極和認真與他人的交往不知不覺的也多了起來。
最終,這個合唱團拿到了一等獎,孩子漸漸的也開朗了起來。以前看到熱,只會躲著,現在都會主動問好,沉悶的性格終於得到了改善,身邊的好朋友也在逐漸增多了。
其實當孩子認定一個社會角色的時候,孩子襲擊就會承擔起自己相應的社會責任感,充分發揮這個身份具備的功能。這個身份會促使孩子去完成這件事情的動機,自己也願意主動積極的去改變自己性格中的所有的消極成分,逐漸讓自己的性格不再那麼消極。
這個過程最重要的是,這樣的引導其實有相當的風險,父母要注意孩子的情緒和接受的程度,否則很容易適得其反,得不償失。
父母一旦發現自己的孩子被消極的情緒進行誘導的時候,要適當的給孩子通過社會角色賦予,使得孩子得以主動地將自己的性格得以改變和糾正,從而提升孩子的社會交往能力,改善孩子周圍的人際關係,讓孩子的性格得以健康積極的發展和形成。
今日話題:你家的孩子的性格中有消極的部分嗎?你會使用「角色效應」來對你的孩子進行教育嗎?有效果嗎?歡迎留言分享討論。
我是佳妤媽媽,正在每天學習帶娃養娃,與寶寶一起成長。每日分享育兒故事,歡迎各位寶爸寶媽共同分享養娃過程中的點點滴滴,成為學習型的優質父母。
(圖片均來源於網路,侵權請告知)
孩子性格存在消極面,父母不要擔心,這個概念幫你解決
如何改正孩子性格中的消極部分?了解這個理論,孩子會如你所願
作者/佳妤媽媽
時常聽到各種各樣的家長在埋怨自己的孩子,比如:「為什麼我的孩子總是不聽話」「我女兒要是文靜一點就可以了」「孩子為什麼這麼鬧騰」這樣的話幾乎總是聽到,隔一段時間就有家長就會反映。總在擔心自己的孩子性格不好,不僅會影響孩子將來的成長和發展的過程,也會很大程度上影響孩子的人際關係。
事實上,孩子性格的成因很大程度上和父母的教育脫不了關係。大部分家長都在有意識的塑造自己孩子的性格,但是往往是找不到合適的辦法。因為他們發現了孩子性格中的消極面,但是無法幫助孩子改正,時常感到頭疼。
而「角色效應」就是一個塑造孩好性格的絕佳辦法,父母可以嘗試著使用社會角色來全面促進孩子性格健康發展。
孩子性格存在的特點
1.具有多樣性
孩子的性格往往不是單一的一面,而是具有多個層面,有重要的有次要的,有積極的有消極的,簡單來說每個人的性格都是一個相對複雜的系統。
家長要試著寬容的接納孩子的性格,不要只想著讓孩子發揮積極的一面。積極和消極都是包含在內的,這兩個方面相輔相成才能更好的讓孩子進入自己的身份和角色。這個時候最重要的就是家長的教育措施和方法。
2.具有差異性
差異說的是孩子們個性之間存在相應的差異,每個孩子性格特點都不一樣,但這並不代表要讓每個孩子的性格都相同,這是沒有可能的。好的方面要學習,不好的方面也存在,但是要改進而不是完全不認可孩子的不好。
父母最重要的就是選擇適合孩子性格的教育,所以說因材施教也很重要。把孩子性格中積極的一面發揚光大,不斷的改進消極的一面,讓孩子的性格正常發展,才有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
3.具有可塑性
孩子在童年這個階段,這個時候孩子的性格是完全具有可塑性的,但是因為隨著孩子 年齡的不斷增長,孩子所處的社會生活環境都會影響孩子的性格形成,也會讓孩子的性格發生改變,這就充分的證明了孩子的性格在這一階段是具有可塑性的
雖然孩子在這一階段的塑造稍有不慎就會出問題,但是如果孩子性格中消極面對孩子有相當不利的影響,可以選擇讓孩子通過學習去下意識的完善自己的性格,改變自己的消極的性格從而讓自己不會因為消極的性格做出一些錯誤的事情。
到底什麼是角色效應?
「角色效應」具體指的是人們在現實的生活中,扮演不同的社會角色去參與感受,因為社會角色的轉變給自己的心理和性格上帶來的差異和變化。
孩子的社會角色是如何形成的?
孩子的社會角色形成在最初的時候是一家人或者是父母的期待為基礎,但是如果孩子對這樣的角色期待有相當大的差異就會導致孩子的性格造成缺失,最終對孩子的性格產生不利的影響。父母要讓孩子的個性和承擔的角色進行進行互相補充。或者是通過角色來增強,才能讓孩子的到更好的成長和發展。
形成過程:
1.父母的期待
父母總是願意用過去的經歷和經驗來要求自己的孩子,參照著現在的社會狀況。
對孩子的社會角色有相當大的期待。這個時候孩子就只能跟著家長的期待走,但是事實往往會出現差異。
例如:父母認為一個孩子的好壞,就直接用孩子的學習成績好壞來判定,其他的方面就是可以忽略的因素,導致現在很多孩子的學習生活的重點全部都只在於成績和文化課的選擇,已經不再追求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了,所以孩子在性格方面有一種「頭重腳輕」的感覺,通俗的來說,就是孩子只知道學習,在其他方面幾乎是一無所獲。
2.給孩子塑造正確的社會角色認知的機會
像有的家庭成員的社會地位是相當的高,所以因為優越的生活環境讓家長忽略了對孩子角色概念的認知教育,很容易造成孩子認為自己的社會角色是跟長輩在一個級別,不斷地放大長輩的社會地位和角色,從而從小就養成了驕傲自大的性格,以為全世界都得圍著他轉。
等孩子長大以後真正融入社會的時候,孩子對自己的社會角色有了真正的認知的時候,孩子這個時候一時半會兒 是無法轉變自己的社會角色認知感的。
對孩子的不利影響還是相當的大,所以父母應該在孩子小時候就注意注意牌養孩子的社會認識的機會。
父母如何依據「角色效應」來改正孩子性格中的缺陷?
1.學著提升孩子對各類的角色認知
想讓孩子通過「角色效應」對社會角色有更深刻的認知。最首先的就應該讓孩子對各種各樣的社會角色有一定的認識,只有孩子通過老姐才能更好的做好角色帶入,融入社會角色。最終真正成為角色。在日常的生活中,做父母的就要及時的引導孩子學會觀察、發現身邊的各種社會角色承擔的社會責任與行為。
比如:父母要教會孩子認識圖書館的職責,那麼要首先明白圖書管理員的職責就是整理圖書,更加需要耐心和細心;而老師的職責就是把知識傳授給自己的學生,還要管理同學,需要付出相當大的心血
小孩子在進行了,解社會各類的角色行為與職責之後,孩子就會把這樣的行為與職責概念投入到自己的社會角色中,讓孩子認識到孩子在社會角色中扮演的角色和其具備的積極的表現效果,這樣的做法對孩子有當大的影響。
家長多帶孩子參加社會生活,以便增加孩子的社會的社會體驗感,從而提升孩子對社會各界的角色認知。
2.引導孩子明確自己承擔的相應的社會責任感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時刻的注意引導自己的孩子,明確各自承擔的社會責任感和所要承擔的義務,讓孩子在潛移默化的生活中和獲得社會角色認知以及學會正是自己平日里承擔的社會角色。
例如:在坐公交車的時候,應該讓孩子了解自己的現在就變成乘客,要承擔一個乘客應該承擔的義務和責任,愛心座位就是給有需要的人的專屬座位;在電影院,就應該不打擾他人,要拍攝照片也不能不考慮他人的感受;在學校的時候,就要承擔一個學生的角色,尊師重道好好學習。
孩子不斷的通過承擔社會角色,而明白其中的相關責任,明白自己的所做行為全部是要負責任的,我們要對自己的所有的行為負責。這就是說的孩子為什麼要學會自我約束、自我管理,這也是改變孩子的不正確的一種方式。
3.可以通過社會角色的認知引導孩子改變自己性格的不足
家長在和自己中和交往的時候,可以仔細觀察從而分析找出孩子性格中的不足。找到相應的社會角色,讓孩子進行扮演這樣的社會角色從而進行相應的彌補,讓孩子對社會有更好的體驗感。
之前我聽過這麼一個故事,朋友家的小孩子,在學校總是畏畏縮縮的膽小怕事,拒絕與他人相處和溝通。朋友就覺得這樣不行,就給孩子報了一個合唱團的,讓孩子去參加合唱團,是因為孩子在學校曾經學過一段時間的唱歌,因此孩子學得較快也懂得基本技巧。老師也喜歡孩子,看孩子表現也不錯就讓孩子成為隊長,還讓孩子幫助其他的小朋友唱歌。
孩子開始的時候也比較害怕,心裡也忐忑,但是由於老師賦予給孩子的身份,在責任感的驅使和自己要強心理的督促中,孩子漸漸的開始唱著和其他小朋友溝通,指出孩子們唱歌中正確的或者不正確的地方,為的是大家一起進步唱的更好,孩子因為是隊長的原因,更加積極和認真與他人的交往不知不覺的也多了起來。
最終,這個合唱團拿到了一等獎,孩子漸漸的也開朗了起來。以前看到熱,只會躲著,現在都會主動問好,沉悶的性格終於得到了改善,身邊的好朋友也在逐漸增多了。
其實當孩子認定一個社會角色的時候,孩子襲擊就會承擔起自己相應的社會責任感,充分發揮這個身份具備的功能。這個身份會促使孩子去完成這件事情的動機,自己也願意主動積極的去改變自己性格中的所有的消極成分,逐漸讓自己的性格不再那麼消極。
這個過程最重要的是,這樣的引導其實有相當的風險,父母要注意孩子的情緒和接受的程度,否則很容易適得其反,得不償失。
父母一旦發現自己的孩子被消極的情緒進行誘導的時候,要適當的給孩子通過社會角色賦予,使得孩子得以主動地將自己的性格得以改變和糾正,從而提升孩子的社會交往能力,改善孩子周圍的人際關係,讓孩子的性格得以健康積極的發展和形成。
今日話題:你家的孩子的性格中有消極的部分嗎?你會使用「角色效應」來對你的孩子進行教育嗎?有效果嗎?歡迎留言分享討論。
我是佳妤媽媽,正在每天學習帶娃養娃,與寶寶一起成長。每日分享育兒故事,歡迎各位寶爸寶媽共同分享養娃過程中的點點滴滴,成為學習型的優質父母。
(圖片均來源於網路,侵權請告知)
孩子性格存在消極面,父母不要擔心,這個概念幫你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