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並天下,太平盛世卻並沒到來,始皇帝的雄才偉略也並沒有遺傳給胡亥。僅僅在秦二世繼位兩年之後,隨著大澤鄉陳勝吳廣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一聲怒吼,曾"奮六世餘烈"而大出天下的秦帝國,迅速滑向了滅亡的深淵。虎狼秦軍:秦兵馬俑形象
在秦帝國走向滅亡的整個過程,曾經的虎狼秦軍的表現,卻很有問題。在不少人傳統印象當中,秦軍就應該是那種虎狼形象,他們應該且必須是聞戰則喜的一類人,他們應該為拯救秦而拋頭顱灑熱血…
然而,實際情況卻截然相反,大多數時候秦軍在與起義軍交手的戰場上,扮演的角色都往往很不堪——不但對六國殘餘貴族們不能有絲毫優勢,而且就算是針對陳勝吳廣此列斬木為旗的農民起義軍,也是一潰千里,毫無存在感。缺席的虎狼秦軍
陳勝吳廣的大將喚作周文,以庶民之眾對陣披堅執銳的秦軍,虎狼秦軍竟不能制,僅僅幾個月,從大澤鄉到函谷關,周文走上了自己的高光時刻——這是當年六國諸侯都做不到的事情,而今庶民之眾竟可以做到!
當時的秦帝國面臨的局面已然是如此這般了:《史記•陳涉世家》記載"行收兵至關,車千乘,卒數十萬,至戲,軍焉"。迅速崛起的起義軍
對於這段重大史實,司馬遷僅僅用了十六個字,可謂惜字如金,字數雖然少,但透露出來的信息量那可是非常大的:首先,是說周文已經進逼函谷關了;其次點出周文手下的庶民之眾已然擁有數十萬,戰車也有數千;最後,介紹了周文的決策,周文選擇駐軍於戲,這是一種觀望,同時也是向秦二世為首的關中大秦的一種赤裸裸的揚威和威脅。揚威的起義軍首領周文
戲在何方?戲就是戲水,就在驪山附近,所以這種揚威對秦二世的震動是非常大的,按人之常情,此時必然要最快速度拿出精銳來加以鏟滅如此「逆賊」,但實際上,在秦二世以及廣大秦軍眼裡,此時的起義軍幾乎已經不可消滅了,從大澤鄉到函谷關,所當者必破的不再是虎狼秦軍,而是庶民之眾,甚至整個大秦的中樞都做出了奇怪的反常反應,該有的精銳沒有,反而選擇一幫看著就靠不住的人,是要破罐子破摔嗎:
秦令少府章邯免酈山徒﹑人奴產子生,悉發以擊楚大軍,盡敗之。周文敗,走出關,止次曹陽二三月。章邯追敗之,復走次澠池十餘日。章邯擊,大破之。周文自剄,軍遂不戰。
雖然,解決了危機,但秦帝國的中樞對正士氣大振的起義軍的處置反應多少顯得很詭異——他們選擇讓少府章邯赦免囚徒、奴隸後代們,打開武庫武裝這些人,然後讓這些人擔負起拯救大秦的任務。應該說,這段記錄實在太過於詭異,以至於很多人甚至第一時間就開始懷疑這段記錄也許是被偽造的。被秦法虐待的囚徒和奴隸
為何呢?秦帝國在關中之地,難道再沒有一兵一卒,竟要赦免囚徒奴隸;滿朝文武,竟然找不到一御眾大將,竟要啟用少府文職?需知囚徒奴隸本就為秦法不容,秦法更是窮極對此類人的歧視,再說少府乃皇家各項事務的管理者,章邯既然是少府,與處理內政以及協助管理匠造比起來,是必然缺乏必要的軍事經驗的,種種行徑無一不透露出一股子飢不擇食的慌亂與詭異。
應該說,這段記錄反應的秦中樞的慌亂與詭異是很明顯的,那麼,這份記錄的真實性到底怎麼樣呢,會不會是司馬遷為了抹黑秦朝而捏造的呢?司馬遷不虛美不隱惡
當然不可能!司馬遷的《史記》不但有著"不虛美不隱惡"的原則,而且作為漢王朝的頭號死敵項羽,尚且被司馬遷安排進了帝王本紀之中,司馬遷的《報任安書》更是明確自己寫史的目的——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話說回頭,司馬遷連漢武帝都敢編排,怎麼可能會偽造這麼一段歷史呢?
翻閱史書看到的這股子慌亂與詭異,能不能繼續通過史書里的蛛絲馬跡再來得到解答呢?答案是肯定的,還是《史記》,《史記》中曾在始皇帝本紀當中留下過這麼一道命令,那是始皇帝的命令,它的名字叫做:"舉國空甲士"。舉國空甲士的動員令
這是道很有趣的命令,涉及到一樁戰國末年秦並天下的往事,這裡簡單介紹一下:在秦始皇滅六國的過程當中,滅亡楚國被認為難度係數最高,於是秦始皇詢問老將王翦,王翦表示自己需要六十萬甲士方可滅亡楚國,秦始皇聽了很不高興,認為王翦老了,雄心膽氣都不如年輕人——因為少壯將領李信明確表示,只需二十萬秦軍,足以踏平楚國。
秦始皇打了個好算盤,本著節約是美德的原則,就指派李信率軍滅楚,結果李信為自己的大話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慘敗之後,被楚軍追砍了三天三夜。是的,沒看錯,就是別人追殺了三天三夜,所部幾乎全軍覆沒的代價。
秦始皇既滅三晉,走燕王,而數破荊師。秦將李信者,年少壯勇,嘗以兵數千逐燕太子丹至於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為賢勇。於是始皇問李信:"吾欲攻取荊,於將軍度用幾何人而足?"李信曰:"不過用二十萬人。"始皇問王翦,王翦曰:"非八十萬人不可。"始皇曰:"王將軍老矣,何怯也!李將軍果勢壯勇,其言是也。"…荊人因隨之,三日三夜不頓舍,大破李信軍,入兩壁殺七都尉,秦軍走。
倒霉的李信慘敗了,始皇帝暴怒了,但始皇帝很快就壓抑住了自己體內的洪荒之力——這是一次大翻車,處理不好說不定真的會影響秦並天下的大趨勢。但秦始皇的處理辦法非常的有魄力,但是卻就為後來的秦末不得不發囚徒奴隸埋下了禍患,他做了什麼呢?
始皇聞之,大怒,自馳如頻陽,見謝王翦曰:"寡人以不用將軍計,李信果辱秦軍。今聞荊兵日進而西,將軍雖病,獨忍棄寡人乎!"王翦謝曰:"老臣罷病悖亂,唯大王更擇賢將。"始皇謝曰:"已矣,將軍勿復言!"王翦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萬人不可。"始皇曰:"為聽將軍計耳。"…王翦曰:"不然。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國甲士而專委於我,我不多請田宅為子孫業以自堅,顧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看到了吧,秦始皇空秦國甲士,愣是在剛剛全軍覆沒二十萬甲士的情況下,再次組建了六十萬大軍,這是下了血本了啊!就連王翦自己都說秦始皇是把"空秦國甲士而專委於我",所以自己很害怕,必須要裝作貪圖田宅來安撫秦王嬴政呀。細思一下,確實如此。秦始皇的魄力
說回秦末,二世赦免驪山的刑徒和奴隸,是不是就得到了解答?答案就是,情急之下,關中真的沒有足夠的成年甲士了,那麼讀者朋友們可能就要問了,那六十萬甲士打完沒有回來嗎?答案還是在史書裡面:第一,滅楚之戰打的很難,傷亡極大;第二,滅楚之後,當地需要駐軍;第三,秦末胡亥不得不赦免囚徒的時候,距離舉國空甲士,居然才過了十一年,不得不承認,這是個青黃不接的時間間隔。
儘管臨時趕鴨子上架的章邯碰巧是個軍事奇才,儘管囚徒軍團爆發出來了驚人的戰鬥力,儘管周文的數十萬起義軍土崩瓦解,但是秦帝國的末日還是即將到來,因為打故楚之地來的人可不止一個陳勝吳廣以及周文,還有項羽和劉邦這兩位呢。劉項原來不讀書:正在斬白蛇的劉邦
那麼,秦帝國為了生存下去,還有什麼辦法可以想呢,秦並天下的虎狼秦軍,還可以從什麼地方調集呢,難道和劉邦項羽搏殺的秦軍,全是一幫囚徒軍團嗎?請看明日戴老師再給大家解密——解密:秦末年的對抗劉項的帝國軍團,到底是不是傳言中的囚徒軍團?
面對起義軍,秦二世為何只能調出囚徒軍團,大秦關中甲士去哪兒了
秦並天下,太平盛世卻並沒到來,始皇帝的雄才偉略也並沒有遺傳給胡亥。僅僅在秦二世繼位兩年之後,隨著大澤鄉陳勝吳廣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一聲怒吼,曾"奮六世餘烈"而大出天下的秦帝國,迅速滑向了滅亡的深淵。
虎狼秦軍:秦兵馬俑形象
在秦帝國走向滅亡的整個過程,曾經的虎狼秦軍的表現,卻很有問題。在不少人傳統印象當中,秦軍就應該是那種虎狼形象,他們應該且必須是聞戰則喜的一類人,他們應該為拯救秦而拋頭顱灑熱血…
然而,實際情況卻截然相反,大多數時候秦軍在與起義軍交手的戰場上,扮演的角色都往往很不堪——不但對六國殘餘貴族們不能有絲毫優勢,而且就算是針對陳勝吳廣此列斬木為旗的農民起義軍,也是一潰千里,毫無存在感。
缺席的虎狼秦軍
陳勝吳廣的大將喚作周文,以庶民之眾對陣披堅執銳的秦軍,虎狼秦軍竟不能制,僅僅幾個月,從大澤鄉到函谷關,周文走上了自己的高光時刻——這是當年六國諸侯都做不到的事情,而今庶民之眾竟可以做到!
當時的秦帝國面臨的局面已然是如此這般了:《史記•陳涉世家》記載"行收兵至關,車千乘,卒數十萬,至戲,軍焉"。
迅速崛起的起義軍
對於這段重大史實,司馬遷僅僅用了十六個字,可謂惜字如金,字數雖然少,但透露出來的信息量那可是非常大的:首先,是說周文已經進逼函谷關了;其次點出周文手下的庶民之眾已然擁有數十萬,戰車也有數千;最後,介紹了周文的決策,周文選擇駐軍於戲,這是一種觀望,同時也是向秦二世為首的關中大秦的一種赤裸裸的揚威和威脅。
揚威的起義軍首領周文
戲在何方?戲就是戲水,就在驪山附近,所以這種揚威對秦二世的震動是非常大的,按人之常情,此時必然要最快速度拿出精銳來加以鏟滅如此「逆賊」,但實際上,在秦二世以及廣大秦軍眼裡,此時的起義軍幾乎已經不可消滅了,從大澤鄉到函谷關,所當者必破的不再是虎狼秦軍,而是庶民之眾,甚至整個大秦的中樞都做出了奇怪的反常反應,該有的精銳沒有,反而選擇一幫看著就靠不住的人,是要破罐子破摔嗎:
秦令少府章邯免酈山徒﹑人奴產子生,悉發以擊楚大軍,盡敗之。周文敗,走出關,止次曹陽二三月。章邯追敗之,復走次澠池十餘日。章邯擊,大破之。周文自剄,軍遂不戰。
雖然,解決了危機,但秦帝國的中樞對正士氣大振的起義軍的處置反應多少顯得很詭異——他們選擇讓少府章邯赦免囚徒、奴隸後代們,打開武庫武裝這些人,然後讓這些人擔負起拯救大秦的任務。應該說,這段記錄實在太過於詭異,以至於很多人甚至第一時間就開始懷疑這段記錄也許是被偽造的。
被秦法虐待的囚徒和奴隸
為何呢?秦帝國在關中之地,難道再沒有一兵一卒,竟要赦免囚徒奴隸;滿朝文武,竟然找不到一御眾大將,竟要啟用少府文職?需知囚徒奴隸本就為秦法不容,秦法更是窮極對此類人的歧視,再說少府乃皇家各項事務的管理者,章邯既然是少府,與處理內政以及協助管理匠造比起來,是必然缺乏必要的軍事經驗的,種種行徑無一不透露出一股子飢不擇食的慌亂與詭異。
應該說,這段記錄反應的秦中樞的慌亂與詭異是很明顯的,那麼,這份記錄的真實性到底怎麼樣呢,會不會是司馬遷為了抹黑秦朝而捏造的呢?
司馬遷不虛美不隱惡
當然不可能!司馬遷的《史記》不但有著"不虛美不隱惡"的原則,而且作為漢王朝的頭號死敵項羽,尚且被司馬遷安排進了帝王本紀之中,司馬遷的《報任安書》更是明確自己寫史的目的——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話說回頭,司馬遷連漢武帝都敢編排,怎麼可能會偽造這麼一段歷史呢?
翻閱史書看到的這股子慌亂與詭異,能不能繼續通過史書里的蛛絲馬跡再來得到解答呢?答案是肯定的,還是《史記》,《史記》中曾在始皇帝本紀當中留下過這麼一道命令,那是始皇帝的命令,它的名字叫做:"舉國空甲士"。
舉國空甲士的動員令
這是道很有趣的命令,涉及到一樁戰國末年秦並天下的往事,這裡簡單介紹一下:在秦始皇滅六國的過程當中,滅亡楚國被認為難度係數最高,於是秦始皇詢問老將王翦,王翦表示自己需要六十萬甲士方可滅亡楚國,秦始皇聽了很不高興,認為王翦老了,雄心膽氣都不如年輕人——因為少壯將領李信明確表示,只需二十萬秦軍,足以踏平楚國。
秦始皇打了個好算盤,本著節約是美德的原則,就指派李信率軍滅楚,結果李信為自己的大話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慘敗之後,被楚軍追砍了三天三夜。是的,沒看錯,就是別人追殺了三天三夜,所部幾乎全軍覆沒的代價。
秦始皇既滅三晉,走燕王,而數破荊師。秦將李信者,年少壯勇,嘗以兵數千逐燕太子丹至於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為賢勇。於是始皇問李信:"吾欲攻取荊,於將軍度用幾何人而足?"李信曰:"不過用二十萬人。"始皇問王翦,王翦曰:"非八十萬人不可。"始皇曰:"王將軍老矣,何怯也!李將軍果勢壯勇,其言是也。"…荊人因隨之,三日三夜不頓舍,大破李信軍,入兩壁殺七都尉,秦軍走。
倒霉的李信慘敗了,始皇帝暴怒了,但始皇帝很快就壓抑住了自己體內的洪荒之力——這是一次大翻車,處理不好說不定真的會影響秦並天下的大趨勢。但秦始皇的處理辦法非常的有魄力,但是卻就為後來的秦末不得不發囚徒奴隸埋下了禍患,他做了什麼呢?
始皇聞之,大怒,自馳如頻陽,見謝王翦曰:"寡人以不用將軍計,李信果辱秦軍。今聞荊兵日進而西,將軍雖病,獨忍棄寡人乎!"王翦謝曰:"老臣罷病悖亂,唯大王更擇賢將。"始皇謝曰:"已矣,將軍勿復言!"王翦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萬人不可。"始皇曰:"為聽將軍計耳。"…王翦曰:"不然。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國甲士而專委於我,我不多請田宅為子孫業以自堅,顧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看到了吧,秦始皇空秦國甲士,愣是在剛剛全軍覆沒二十萬甲士的情況下,再次組建了六十萬大軍,這是下了血本了啊!就連王翦自己都說秦始皇是把"空秦國甲士而專委於我",所以自己很害怕,必須要裝作貪圖田宅來安撫秦王嬴政呀。細思一下,確實如此。
秦始皇的魄力
說回秦末,二世赦免驪山的刑徒和奴隸,是不是就得到了解答?答案就是,情急之下,關中真的沒有足夠的成年甲士了,那麼讀者朋友們可能就要問了,那六十萬甲士打完沒有回來嗎?答案還是在史書裡面:第一,滅楚之戰打的很難,傷亡極大;第二,滅楚之後,當地需要駐軍;第三,秦末胡亥不得不赦免囚徒的時候,距離舉國空甲士,居然才過了十一年,不得不承認,這是個青黃不接的時間間隔。
儘管臨時趕鴨子上架的章邯碰巧是個軍事奇才,儘管囚徒軍團爆發出來了驚人的戰鬥力,儘管周文的數十萬起義軍土崩瓦解,但是秦帝國的末日還是即將到來,因為打故楚之地來的人可不止一個陳勝吳廣以及周文,還有項羽和劉邦這兩位呢。
劉項原來不讀書:正在斬白蛇的劉邦
那麼,秦帝國為了生存下去,還有什麼辦法可以想呢,秦並天下的虎狼秦軍,還可以從什麼地方調集呢,難道和劉邦項羽搏殺的秦軍,全是一幫囚徒軍團嗎?
請看明日戴老師再給大家解密——解密:秦末年的對抗劉項的帝國軍團,到底是不是傳言中的囚徒軍團?